top of page

生態旅遊

活動報名

生態旅遊 

甚麼是生態旅遊

 

在2003年SARS期間,香港曾牽起一片生態旅遊熱潮,近兩年雖然逐漸變得淡靜,但「生態旅遊」仍不時被政府引用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手段。有不少人認為生態旅遊與郊遊無異,但這概念其實並不正確。一般而言,生態旅遊應包括以下各種特徵:

  • 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

  • 有特定主題,以學習、體驗或欣賞自然景物、野生動植物及當地本土文化為目標

(轉載自《綠色香港-生態欣賞與認識》)

 

而在旅遊的同時,應能做到…

  • 為當地的原住民創造就業和社會發展的機會

  • 環境及資源保育,盡量減少旅遊對四周環境的影響

 

由此可見,生態旅遊是一個多元概念。當中的重點是要增加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情,以及對當地文化的關注。因此,純粹到郊外遠足行山,並不是生態旅遊。首先,生態旅遊是有主題的,有一定的目標。而在旅遊的同時,亦必須確保不會對當地生態構成影響,例如只在小徑上行走,不遺下任何垃圾等。「除了腳印,甚麼也不留下;除了回憶,甚麼也不帶走」,正點出了進行生態旅遊時最重要的原則。其實由動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很大的寶藏,值得我們珍惜。只有透過細心觀察和欣賞,我們才會發現大自然中的有趣和可貴,從而對大自然產生關愛之情。生態旅遊正是使人們更懂得欣賞大自然的手法。

 

生態旅遊的人文因素

 

對香港人來說,談到生態旅遊「理所當然地」會聯想起大自然,但其實「為當地的原住民創造就業和社會發展的機會」也是生態旅遊重要的一環。「創造就業」比較容易辦到,例如我們到訪新界一些鄉村,於村民經營的士多吃東西,便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和創造就業。相對而言,要「創造社會發展的機會」的技巧便更高,不是那麼容易做到。由於生態旅遊著重參加者「關心當地的本土文化」,因此「本土文化」應該在社會發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。在上述例子中,鄉村士多售賣的物品其實很可能也是來自城市,與當地文化無甚關係,那就未必能真正促進社會發展了。

 

生態旅遊的人文因素在香港境內的生態旅遊並不明顯,是因為香港並沒有明顯的原住民或鄉郊文化,但在許多擁有豐富生態資源的地方(例如巴西和巴布亞新畿內亞的熱帶雨林內),當地數千年來都有原住民在那裏居住,有著獨特的文化,並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存。尊重和認同這些原住民的睿智,與欣賞當地的自然生態同樣重要。

 

生態旅遊可以DIY嗎?

 

絕對可以!要體驗生態旅遊,並不一定要參加生態旅遊團,只要你抱著欣賞自然的心,出發前做足功課,認真地感受和考察一地的自然環境,並做到「除了腳印,甚麼也不留下;除了回憶,甚麼也不帶走」,那麼你也可以做到生態旅遊DIY。當然,參加真正的生態旅遊團,由導賞員引領大家欣賞大自然和人文環境,也是一個好選擇。

 

生態 + 旅遊 = 生態旅遊?

 

許多國家近年大力發展旅遊業,以自然生態及本地文化作賣點的旅遊也乘時而起。結果,人們往往為了「創造就業機會」和發展旅遊,便將「本土特色」商品化,甚至引入一些與本土無關之事物,完全違反了生態旅遊的本意。而為了推廣旅遊而大肆開發,開辟道路,興建酒店和旅遊設施,更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傷害。這些將「生態/文化 + 旅遊」的活動,絕對稱不上是生態旅遊。

 

即使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層面上,「生態 + 旅遊」的模式也會帶來很大的問題。不少以自然美景作招徠的大型度假村都是位於發展中國家,並以消費能力高、來自富有國家的旅客為主要顧客。這些度假村的建設不但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,而且亦與當地本土文化格格不入,甚至造成文化入侵。另一極端則是旅遊設施完全與當地社區脫離,甚至故意將原住民文化隔絕於外。儘管他們可能以「生態旅遊」包裝他們這種「以自然環境為主題」的旅遊業,但實際上那已是變了質的「生態旅遊」,對原住民(及其文化)完全沒有好處。因此,我們在評估生態旅遊能否做到「可持續發展」時,應該將著眼點放在生態旅遊有否破壞當地生態和本土文化,而不是像政府那般,只強調如何透過生態旅遊來推廣旅遊──我們應記著,生態旅遊是欣賞,而不是消費。

導賞收費
每位參加者$50,每團最低收費為$750。每10位參加者,1位隨隊老師/負責人免費。
參加者比例&報名注意事項
參加者需須穿著運動校服,以方便活動的進行。
一般情況下,本會的生態旅遊團的「導遊-參加者比例」約為1:15至1:25,即每位導遊帶領不多於25位參加者進行考察,以確保講解質素及減少對環境的滋擾。
(本會對生態導遊與參加者的比例保留最終決定權)
我們的生態旅遊
我們的生態旅遊 

生態旅遊乃本會重點環境教育活動項目。生態導遊會在活動中,深入淺出地介紹各種關於生態和大自然的知識。我們特別著重參加者與大自然的關係,鼓勵參加者用心感受和接觸自然環境,讓參加者輕鬆地在大自然的神奇教室中欣賞和學習。本會生態旅遊的其他特色如下:

 

  • 原則:自然足印的生態旅遊嚴格確守生態旅遊的最高守則-「除了腳印,甚麼也不可以留下;除了回憶,甚麼也不可以帶走」,盡量減少活動對四周環境造成的影響。

  • 深入:每位生態導遊帶領不多於25位參加者進行考察,以確保講解質素及減少對環境的滋擾。(如人手許可,本會更會進一步降低每位生態導遊帶領參加者的數量)。

  • 資格:本會所有生態導遊均為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,大部份主修地理、生物或環境科學,並已接受近100小時的訓練及通過考核。

  • 經驗:本會自2002年起提供生態旅遊導賞服務,至今已有4年經驗,總團數接近300團,當中大部份為學校的生態旅遊團。

  • 彈性:本會可因應不同的活動主題,對生態旅遊的內容作出調節,亦歡迎有關負責人與本會討論活動的詳細安排。

  • 非牟利:本會為非牟利機構,所有導賞服務費用只用於發放生態導遊津貼、籌辦大型環境教育活動及行政開支。

大埔滘

主題:林木生態

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目前香港保存得最完整的林區,生物多樣性豐富。在這裏,我們可以在林蔭下漫步,認識各種樹木,了解林木生態。

難度: 3(全程山間小徑)

所需時間:3.5 小時

東涌河 / 東涌灣

主題:濕地、河道生態

東涌河口是紅樹林、彈塗魚和招潮蟹的家,讓你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可貴,學習減少破壞。如時間許可,我們還可以參觀這條曾被挖掘工程破壞,現在失而復得的東涌河。

難度:  1(沿河道及海灣步行,以平坦小徑為主)

所需時間:3.5 小時

馬屎洲

主題:地質

馬屎洲毗鄰大埔三門仔,由於擁有豐富的地貌特徵,故已被政府劃為「特別地區」,受到保護。我們可以在島上找到連島沙洲、「龍落水」、褶曲岩石、凝灰岩等地質景觀,並可遠眺雄偉的八仙嶺和馬鞍山。

難度: 3(以山間小徑及石灘為主,需經過約數十米高的小山丘)

所需時間:4 小時

bottom of page